剑侠盟·网游特攻队

  • 首页
  • 门派特辑
  • 情缘系统
  • 帮派战报
  • HOME> 帮派战报> 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,却经常打不过妖怪?
    为什么孙悟空能大闹天宫,却经常打不过妖怪?
    帮派战报

    我通常先回答一句话:“有两个答案,你想先听简单的,还是想先听复杂的。”

    一般的孩子都说想先听简单的,我就告诉他四个字:“剧情需要。”

    因为你想,如果孙悟空一路打过去,一个对手都没有,碰上什么妖怪都一棍子打死。那不就是开外挂、开无敌吗?那整部《西游记》还有什么看头?

    所以,必须给他设置一些障碍,让他吃一些苦头。 这种失败——寻找解决方法——成功——再失败的形式,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需要的模式。

    按照现代讲故事的套路来说,如果一个人开始的时候非常张扬,那么之后就要给他安排一些挫折压抑他;反之,如果开始的时候很黯淡,那就需要安排一些奇遇使他放光。

    没错,这也是一个作文技巧,我会顺便给孩子讲到。

    然而,即便如此,我们还是觉得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表现未免太窝囊了。很多败仗,实在败得没有道理,不是用作者故意压抑他能解释的。

    这时候,我就会对孩子说,你可以坐下来,慢慢听我讲这背后的道道。

    学会了这些道道之后,你会在写作、阅读、甚至看待其他问题上,都会提升一个档次。

    1

    《西游记》虽然是世界名著,但它产生于明代,是一本通俗读物。这种小说,和今天的小说有两个很大的不同:

    1、它是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,慢慢形成的。不是一个作者一下子写成的。

    2、这部故事,通常是说书先生一段段讲的,有足够的文化水平通读原著的并不多。

    因为当时,主流的文人阶层,还没有产生专职写作小说的作家。小说都是在民间一点点形成的。

    经常听我讲《西游记》的朋友,就会知道,《西游记》这本书并不仅仅是明代才有,其实元代就有了,只是比今天的简单一些而已。

    那么这就存在一个问题,《西游记》里的很多故事,都是在几百年间慢慢加进去的。今天你加一个,明天我加一个,总之,只要好看,谁都可以往里加。

    这些加故事的人,或是说书艺人,或是底层文人,他们不仅散在全国各地,甚至有时连互相见面的可能都没有,因为很可能前一个编的已经死了,后一个才开始着手改编,他们互相是没法商量的。

    于是,《西游记》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: 好看是好看了,却不是一个人创作的。于是,等串到一起就会发现:

    哇!麻烦了。孙悟空本事前后不一致啊!

    这个时候,再想前后修订得一致,就难了,因为故事已经编在一起了。动一个地方,都难保别的地方不出问题。

    我讲作文的时候,曾经组织一个班的同学,叫他们每人独立写一个故事,主人公叫“哈利脖套”,大反派叫“孵蛋魔”,就这两个人是必须要出现的,其余随便编,严禁互相商量。然后交到我这里,我再把这几十个故事串起来,讲给大家听。

    然后你就会发现,这乐子大了。因为没有经过协调,里面的bug太多了!比如孵蛋魔在小明的故事里已经死了,在小红的故事里却又活了过来。就光说哈利脖套爱上的女孩,就张三李四赵小娟王秃丫头杨二妮子不计其数。

    哈利脖套的法力也是忽强忽弱,一会儿用魔杖一指能把大山推倒,一会儿刚刚能举一块大石头。孙悟空也是这样,他那金箍棒在36回把一座石狮子打得粉碎。在20回打了一块石头,竟然反弹起来,震得手疼。

    不仅孙悟空的本领前后的差别是这样造成的,就连《西游记》里别的问题,也大概是这样造成的。

    例如在乌鸡国,明明文殊菩萨的青狮精下凡为妖,被收回去了;怎么到了狮驼岭,它又跑出来,伙同白象、大鹏占山为王呢?而且见了孙悟空也没提前面这茬,文殊菩萨对一头狮子下凡两次(或一连放走两头狮子)一句解释也没有?

    最顺的解释是:这两段故事,不是一个人编的,碰巧两个人都用青狮精做了主角。串在一起的时候,想改也不好改了,反正也不是考试作文,干脆就那样放着吧!

    现代小说则不同,无论是金庸的武侠小说,还是各种网络小说,都是一个人(或一个团队)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。所有的故事都是他编的,他对这个故事,一定有一个总体的设定。一旦主角的能力违背了这个设定,他自己就会发现了。

    即使他发现不了,读者们也肯定会给他指出来,促使他修改。而且,等到出版的时候,他一定再从头到尾看一遍,这样基本上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了。

    2

    在明清,甚至民国,绝大部分人了解《西游记》,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。因为当时90%的人是文盲。

    既然是听评书,就会有一个特点:说书先生是一段段说的。像《西游记》这种大书,都得说几个月。听众每天只能听到一小段故事。他听完了今天的热闹,离大闹天宫早就过了几个月了,他早就忘了前面孙悟空本事到底多高了。

    而且,说书先生也许随口就加上一些东西,删除一些东西,等他把这个本子留给徒弟,又和他刚拿到的不一样了。

    所以,根本没有一个人,会想起来从头到尾调整孙悟空的武力值,让它更统一。因为没有必要!碰上什么妖怪,孙悟空的本事就跟着他走。孙悟空的本领永远是随行就市的。

    而且还不能一次打赢,打不赢得请救兵,就能多说几天书,这叫“嵌瓤子”,现在也叫“拖戏”。

    比如孙悟空打青牛精,丢了金箍棒,就请来托塔天王、哪吒太子、火神、水神、雷神、佛祖丹砂……都嬴不了青牛精。

    不是孙悟空没本事,说书先生多请一个神,就多收一天的书钱嘛。

    今天很多传统评书也是这样,比如《雍正剑侠图》里的童林、《白眉大侠》里的徐良,主人公刚出来的时候,厉害得不得了。结果越往后越不行,最后只剩下搬救兵的本事了。他不请救兵,书钱就收不上来了。

    而且在古代,很少有人拿着一本书从头看到尾。因为当时书太贵了!一部《西游记》当时多少钱不知道,但是现在有一部明代留下来的《封神演义》,字数比《西游记》还少许多,封面上就盖着一个红印:“纹银二两。”

    这合今天多少钱呢?这么说吧,当时很多私塾先生,一年的工资,是纹银24两。

    一个小学老师,辛辛苦苦教一个月书,只够买一部《封神演义》或《西游记》。

    所以,孙悟空本领前后不一,小朋友提这个问题是好事。说明今天经济发达,文化普及。

    小朋友读书认真了,才有可能出现这种问题。在古代,是没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的。大部分人听完就忘了。

    3

    除了刚才说的原因,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。

    《西游记》当然把很多故事整合在里面,但最重要的,是两段大故事。

    第一段,就是前七回齐天大圣反天兵、闹天宫的故事。

    第二段,就是后93回猴行者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。

    你注意:我对这两段主人公的称呼是不同的,一个叫“齐天大圣”,一个叫“猴行者”。原因是: 这两段,原本并不是一部书的两部分,而根根本本,就是两个不同的故事!

    也就是说,在西游故事发展的雏形期,在中国民间(大概是宋元时期),分别流传着两个故事。

    一个故事约流行于福建、广东一带,说的是一只猿猴,自立名号叫“齐天大圣”(或者叫“通天大圣”,总之叫“某某大圣”)占山为王,偷了玉帝的各种宝物,招来了天兵天将征剿,然而它本领很大,几次三番把天兵打败。费了好大的力气,才把它降服。

    这个故事,讲到这里,通常就结束了。齐天大圣后来怎么样了,是关起来了,还是逃掉了,说什么的都有,总之很模糊。

    另一个故事,约流行于北方,说的是玄奘法师西天取经,有一只猴子,自称“猴行者”,前来引路,一路上保护玄奘,到了西天。

    也就是说,这两个故事里的猴子,根本不是同一只猴!

    可是大概在元代的时候,南北这两套故事渐渐发生了融合。编故事的人一看,咦,巧了!这里有只猴,叫什么“齐天大圣”;那边也有只猴,叫什么“猴行者”,两个故事都挺好看。

    而且,“齐天大圣”没有明确的结局,“猴行者”也没有明确的来历。干脆,两只猴的事迹捏成一只猴吧,猴行者之前,就当作是齐天大圣,齐天大圣就当作是后来的猴行者,合起来,就叫“齐天大圣孙行者”好了!

    这就形成了新的西游故事,“齐天大圣”的光辉事迹,统统成了“猴行者”参加工作之前的“前传”。其实“齐天大圣”和“猴行者”本来谁也不认识谁!

    这就像我重新写葫芦娃的故事,说七个葫芦娃之前在森林里挖矿,救了一个女孩,叫白雪公主……

    既然两个故事目的不同,自然主人公本领的设定就不同:

    第一个故事里的齐天大圣,因为故事安排他要对抗天兵天将,所以通常把他说得本领很大。

    第二个故事,通常在寺院、佛教徒口中传播,是一个佛教故事。这样的故事,一个很大的目的,是要体现“佛法无边”,让更多的人相信佛法。所以这个故事里,但凡遇到困难,都是靠佛法化解。

    所以,猴行者虽然有些本领,但也不特别出色,遇到大困难就去请佛教的大神帮忙。倒不一定是他解决不了,而是这个故事的目的,本身就是要宣传佛教神多么厉害的。

    这两个故事单独讲,本来也没什么。但当两个故事拧成一个故事之后,齐天大圣做了猴行者的前身,人们就会发现:怎么前面这个猴这么厉害,到后面不行了?

    其实真的不是不行了,而是故事主角变化了,主角所处的环境也变化了。

    孙悟空的本领问题,基本就是这样。

    但是通常我的经验是:讲到这里,还在注意听的小朋友就不是很多了。

    但是只要和他们一聊,就会发现,这些小朋友,往往是平时有良好的阅读习惯,善于思考和质疑的。

    所以我觉得,能看到这里的各位亲,家里一定能给孩子制造浓厚的阅读氛围。

    这时候,我就会告诉孩子们,名著是非常复杂的,有时候,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是或否的问题。也不是简简单单用一个理由就能解答的。越是好听的、或者惊悚的理由,越不一定靠谱。

    所以,我们看待一件事,除了要看它当下怎么样,还要看它过去是怎么样的,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;这样,才能得出全面、正确的结论。 这既是孩子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,也是认识社会、解决其他问题的重要方法。

    最后,别忘了老李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薄礼:5套我的签名版《为孩子解读四大名著》系列,一共20本,随机送给读者朋友。

    参与方法也很简单,参照下面动图里的步骤,把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,截图发送到公众号后台就有机会得到我的赠书。我会在本周日公布获奖的名单。

    动动手指,即可添加 星标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  什么僝什么僽的成语
    臀字笔顺

    友情链接:


    Copyright © 2022 剑侠盟·网游特攻队 All Rights Reserved.